台北市寧波同鄉會
 

源流與發軔

寧波同鄉會之源流

寧波六邑(鄞、慈、鎮、奉、象、定),濱海居浙東,山川瑰奇,魚鹽饒足:但地狹民稠,食糧不敷, 幸賴舟揖,商貿四方。自唐宋迄於明清,北達遼東,南下閩廣,西上川藏,東指扶桑,凡大江南北, 黃河兩岸,靡靡蹤跡!故昔有「無寧不成市」之譽。

寧波同鄉會組織之源流,應上溯會館、試館、善堂、公所之沿革。自明永樂以來,舊北京即有寧波會 館之設,相傳創始者為袁柳莊。其後商旅所至,自成集會,遍各省市。同鄉會之名稱,則始自上海, 其後各地鄉人,風起雲湧,紛紛組織,而他省人士,亦效尤焉。

五口通商以後,上海成為全國商業中心,吾鄉人旅滬達百萬人,其中不乏英明傑出之士,造福同鄉, 故特簡述寧波旅滬同鄉會之源流,以資借鏡。

上海浙寧會館­­­­遜清嘉慶二年,鄉人於小東門十六舖建天后行宮及浙寧會館。咸豐三年,毀於洪楊 之役。至光緒二年重建於南市蔑竹街。乃徵求會員,添購市房,為寧波六邑同鄉聯絡鄉誼,舉辦公益, 及各商號集議之所。民國十一年,歸併為寧波旅滬同鄉會第六公學。

上海四明公所­­­­先是錢隨、費元圭、潘鳳占、王秉剛諸鄉賢,創一文善願,凡旅滬之鄉人,各日輸一 錢,年以三百六十文為一願,歷年累積,於嘉慶二年,購入城北空地三十餘畝(即後之民國路),為之基 礎。嘉慶八年,建立關帝殿及殯舍,始顏曰四明公所。嘉慶十四年,繼主其事者,為王宏甫鄉賢加以發 揚,續購地畝,增添廠屋,並建土地祠。道光十一年,鄉賢謝紹心、方亨寧、莊錦、邵炳、莊鉅、方樁 諸公,因屋宇年久失修,復發大願,爰集鄉人,以每人每年四百八十文為一願,得一萬六千願有奇。乃 重修殿宇,廣置土地,添造廠屋五十棟,於道光十四年七月興工,十六年八月蕆事,上海知事定海藍蔚 雯勒石誌其事,此五口通商以前之舉也。

濟元堂­­­­咸豐八年,於四明公所內建濟元堂,為鄉人集會處,而總辦事處附焉。施衣給藥,又成賒材 局及館丁宿舍,漸成同鄉會之規模,先後主其事者為邵炳、方仁照、張斯藏、趙立誠、楊坊、方繼善諸 鄉賢。

自闢寧波路­­­­光緒二十六年,徇法租界公董局之請,拆公所偏北餘地餘屋,自闢馬路,公所主持人嚴 筱舫,葉澄衷兩公與法當局面議,定其名日寧波路:並以中法文繕立路牌,及四明公所義塚界石,以垂 永久。同時改造市房,西曰寧壽里,東曰寧福里,以裕歲費。

寧波旅滬同鄉會­­­­宣統元年三月初五,慈谿洪寶齋先生創寧波旅滬同鄉會於漢口路(後惠中旅館原址)。 當創辦時,上海及全國均無同鄉會之組織,有同鄉會,實以此為嚆矢。惜洪公中途離滬,幸得施嵋青、陳 蓉館、錢達三諸鄉長繼續其事,改設事務所於福州路二十二號。宣統三年,假四明公所,擴大舉行會員大 會,設正副會長及會董二十八人,審查、評議、經濟、會計、調查等科,處理日常事務,公舉朱葆三先生 為正會長。民國三年,會長李徵五先生等募集基金,創辦寧波旅滬同鄉會第一公學於七浦路:民國五年, 購基地於西藏路,計地二畝八分,價銀五萬六千兩。民國八年,新會所開工建築,由會長朱葆三先生舉耜。 民國九年,發起組織華人納稅會,參加租界立法行政,卒告成功。同年撥款三萬六千兩,於鄧脫路成立第 二公學,西門路成立第三公學,浦東陸家嘴成立第四公學,公舉慈谿陳謙夫先生為校長,鎮海烏崖琴先生 為學務主任。民國十年六月十五日,新會所落成,舉行開幕典禮,會員參加儀式者二萬餘人。同年,設第 五公學於大東門。十一年,設第六公學於浙寧會館:振濟寧屬風災,又募款十五萬兩設立四明醫院佔地五 畝餘。主其事者先為周金箴、朱葆三、盛竹書、秦潤卿、葛虞臣、虞洽卿諸先生。十三年, 設第七公學於 閘北香山路。同時辦理第三屆選舉,公推朱葆三、虞洽卿兩公為正副會長:發起西湖博覽會,並主辦之; 參加辦理五卅慘案,並為死難同鄉昭雪。十五年會長朱葆三先生逝世,由副會長虞洽卿先生升任會長,方 椒伯先生為副會長。租界當局為紀念朱葆三先生,特闢朱葆三路以誌景仰。同年,奉化(會長王正廷)、鎮 海(會長方椒伯)、定海(會長劉鴻生)三縣同鄉會成立,由會分別撥給勞合路寧波里本會餘屋辦公。七月, 設第八公學於虹口塘山路;十一月,改建寧波老浮橋;十六年設第九公學於閘北青雲路;同年建設寧波中 山公園。十七年,設第十公學於勞合路。十八年,徇浙江省政府之請,協濬曹娥江;十九年,建築鄞慈鎮 公路,同年通車;二十年,籌款銀元二十萬元,急救漢口水災;同年,會董王伯元先生創設大學獎學金, 每年六十名,供給全年學費。二十一年,一二八松滬事變,第七第九兩公學毀於戰火,積極辦理同鄉救護、 收容、賙濟、遣送等工作。二十二年,恢復第七公學於東區揚州路。二十三年,圖書館成立,得書七千餘 種、 合五萬餘冊。二十四年,象山縣同鄉會成立(會長姜梅塢),由會撥借房屋辦公。二十五年,虞會長洽 卿七十大慶暨旅滬五十五週年紀念,英租界當局改西藏路為虞洽卿路,以誌景仰。二十六年,會董張壽鏞 先生編四明叢書七集,書成歷時十ㄧ年,凡ㄧ百六十種,共ㄧ千七百七十卷。同年,七七事變起,全國抗 戰,虞會長洽卿等離滬赴渝。此後數年,上海倫陷,幸得魏伯楨、方椒伯、王伯元諸先生苦心維持,以迄 抗戰勝利。復員後,劉鴻生先生任會長,積極興革,大事恢復,並辦理江亞輪船沉沒救濟事宜。以上種種 均見聞所及者。 (上文轉載香港同鄉會刊、作者馬積祚)

 
 
 
All rights reserverd